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教學] 關於 ChatGPT 跟融入教學的一些想法

[關於 ChatGPT] 相信最近不少朋友們都有在玩,各種樂觀/悲觀/中立或技術分析的觀點都有,這一陣子自己也玩了一下,所以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講在前面,對於AI相關的各種人事物,我的觀點一直都是與其思考人類會不會被取代,還不如花更多心力去思考我們要怎樣把他融入我們的生活/工作? 所以以下看法是基於在上述前提下的思考: 從上學期開始,我協助接了一門每學期都會開上限300人的通識課(三創與設計思維),雖然不會每學期都滿載,但這兩個學期看起來選修人數大概都在150-250之間,所以很明顯的就是不太可能用平常實作工作坊的形式,大量的討論與期末分組上台報告的方式進行。 因此這一門課的評量方式之一是用個人課間報告和期末報告(題外話:大家可以想像,150人修課的話,光是看報告就是....),而報告的內容則是以演講心得、自選創新主題來討論自身科系與三創/設計思維的連結這兩部分內容為主 所以大家應該就會想到: 『這樣的期末報告內容一定會有學生用 ChatGPT寫啊 XD』....的確,我個人也是這樣覺得,哈哈哈 但在自己測試用過ChatGPT後,我現在的想法覺得並不應該要去想各種辦法抓學生有沒有用(或禁止使用)ChatGPT,而是去思考ChatGPT能不能幫助學生在寫報告時有更多收穫? 所以今天上課前跟同學們提醒期末報告內容時,也順便提了關於ChatGPT使用。我跟同學們說: 『我不介意也不禁止同學們使用ChatGPT寫期末報告,但如果你用了ChatGPT寫,請自主標註在報告上,但同時請標註你問了ChatGPT哪些問題(或關鍵字),還有他產出的內容裡面,你做了怎樣的修改或調整?』 會有以上作法,是因為我覺得再怎樣我都擋不住學生使用,雖然偷懶的學生直接複製推上其實大概看得出來,ChatGPT他們自己也有出反偵測的服務(但我玩過,真的辨識出來的效果有限),但坦白說一來一兩百份這樣去抓其實意義不大,二來我抓到以後要怎樣處理也是更大問題,三來阻擋擁抱新科技不就跟這門課再談創意創新創業的本意違背了嗎? 所以我決定這學期的這一門課就決定打開使用ChatGPT,但把遊戲規則講清楚,至於這樣的開放最後的成效怎樣,學生真的會照我的要求說要標註? 目前我不確定,可能就得等這學期結束後再跟大家分享了 至於ChatGPT,我覺得下學期我可能會來嘗試另一種做法,直接從ChatGPT產出內容,但是要求學生
最近的文章

[讀書心得] 【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

  趁著連假用一個完整的空檔看完了這本【當上主管後。只能默默崩潰? The Making of a Manager: What to Do When Everyone Looks to You】,中文書名聳動但其實英文原名的意義更為重要,作者用一個輕鬆但又有結構性的方式來分享她在 FB 從菜鳥主管到資深主管的心路歷程與心得,也讓這本書在可閱讀性與知識豐沛性上得到良好的平衡。 這本書很適合給[將要第一次當主管、剛當上主管的朋友們],但其實對於已經當過主管多年的朋友,也是一本適合回頭檢視自己身為主管的足與不足之處,也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列為未來在某個時間點重新拿出來重新閱讀的清單之中。 ------ 後面聊些看這本書的反思過程想到的事情: (講在前面,今天提到的這些工作經歷,對我來說都是無止境地學習,不管一開始走到某一條路徑是否為自主的選擇,但我真心都很感謝這一路上的機緣,不然我沒有機會走到目前這個方向) 先做一些背景回顧 : 其實從博班畢業回台以後,我在學術圈的工作歷程跟大部分走學術研究出身的朋友不太一樣,簡單來說,以[研究、教學、服務]的正常學術生涯路徑通常會是:  a. 研究為主; 教學次之; 服務的部分先做系所內部的事,待升等完開始兼任學校教學/行政單位主管 b. 先做研究但因為到了一個新成立的系所,所以要參與很多的前期規劃/招生/制度建立,本質上"研究"還是重心,但教學服務的比重相對較多 但以我的狀況來說,剛回台的前三年一開始的路徑跟"b"很像,只是我在教學及服務上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了研究,而且當時因為學程的人手不足,所以可以算是包辦了[教學者、規劃者、各種行政執行者、甚至還要跟長官去募款]等多重角色,甚至在第四年以後到現在為止,我更早開始參與了院級到校級的整體規劃執行(通常菜鳥助理教授要等級提升後才會參與的),等於是一開始就不是先學習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而是先學會規劃並建立一組新的行政團隊。 上述這一段聽起來輕描淡寫,但我想身在學界的朋友應該可以理解這些事情對於有志於以學術研究為主的人來說,會造成多少的阻礙。的確,無可否認這間接影響了後來我要留在學界的些許障礙,甚至也讓我在某個時間點決定跳進了某一間新創以嘗試不同的方向。 不過我最終還是回來學術圈這一個路徑,但其實我非常感謝這些經驗,因為到現在行政同仁跟我抱怨說『邱老師,某某

高教創新紀錄: 成大全校不分系專題優化

  [昨天來不及拍照,借用賴副校長的照片] 不分系的特色之一是每位學生在畢業之前都要獨立完成三個專題,學生須從自行探索定義題目、透過研究找出問題、深入分析、到最後嘗試進行解方發想的過程中持續以實踐來學習。 在這中間學生一定會遇到挫折或阻礙,但我覺得這些歷程其實也是最重要的經驗之一,同時也呼應到我們在講創業家精神(這邊講的是 mindset,不是真的要創業!)時最重要的一部分: 不怕失敗但也要從失敗中得到成長動力,所以我們一直覺得討論一個專題的好壞不該是只看結果的好壞,而該同時將學習過程列入考量。 在 蘇慧貞校長全力支持下,加上 賴明德副校長和 王育民教務長的領軍,還有 黃仲菁老師與 李孟學老師、很多很多成大老師以及更多學校行政同仁的一同努力,這幾年來成大不分系已將各種制度、專題進行方式與評量機制建立起來,但因為我們現在做的應算是高教教育裡極大膽的創新嘗試,因此我們必須要維持著持續滾動式修正的動力與能量。 在時間推進下,隨著成大全校不分系這幾年陸續開始有學生畢業,我們收集到越來越多的學生或各方回饋,加上今年開始 劉家幸老師和我也加入了不分系的行列,所以我們都覺得現在也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來做反思與再進化。 話講了這麼多,其實是要說為什麼昨天晚上我們要一起聚在一起討論專題制度的優化,因為我們都希望這三個專題能成為不分系學生未來進入職場或研究所的代表作品集,當然現在要說我們能否鬆動台灣職場對於學歷的執著還言之過早,但我們至少可以思考如何引導學生紮實地完成一個有質量的專題,讓他們能夠很自豪地拿出這些專題給任何人看! 昨天很高興我們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在賴副校長撥空與我們一起討論中,將專題的重要指標訂了出來,分別是: 「表達力」、「邏輯性」、「堅毅力」、「獨特性」、「重要性」,這五項將作為新一階段專題評量的重要參考依據,讓學生、指導老師與專題評審都能有具體的方向。 不過不分系的精神應該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突破,所以為了避免給學生們過多的框架,我們也刻意將指標拉到更高的層次,而非像傳統硬梆梆的指標。 當然,我們要做的還很多,甚至這些指標都還有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進來調整,但有了指標,未來學生要深入了解自我學習成效,或是老師們要去評估或優化教學方式,都能有更具體的參考依據。 以上,歡迎大家給我們更多的建議或指教,高教創新從來都不是一個人、一個單位、一間學校可以完成的,希望有更多朋友用各

所謂的大學新創生態系? (I)

  以大學為核心的新創生態系到底要長怎樣? 這個問題是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實質參與規劃的部分,這中間包含了到處去看去聽去學習的過程 如果要問說我心裡有沒有一個目前最喜歡的學習目標,我應該會選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 Swartz Center for Entrepreneurship (他們用短短的 3 分鐘影片把我想像中的大學新創生態系勾勒出來) 為什麼說我很喜歡這部影片,因為這些年看下來,一個好的大學新創生態系(創新創業教育也包含其中)絕對一直認為不該只是討論單一課程/活動,也不該把老師/學生/校友/產業/其他利害關係人做分開討論 因為大學的本質還是在於人才培育,而非開了多少間公司。當然在現代的趨勢下,大學還是需要思考永續營運,而非一直靠政府的支援,但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頂尖大學最厲害的點在於能夠堅守住教育的本質,但又找出能說服讓外部(產業/校友/更多)拿出資源支撐學校永續發展的具價值規劃 CMU的這則影片用三個圈圈具體描述了如何從校園內部往外發展到外部連結,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其實有很多樣的路徑,從大學生、研究生、老師、甚至到校友,這些才構成更完整的生態系,這也才是我心裡想像的藍圖 不過,我必須要說看別人的規劃當然容易,但照抄是不會有效的,各國各校的文化都不同,最終還是必須從更高層的系統面往下看,才能找出學校的特色與優缺點,並制定出如何以學校為核心的系統 喔,更重要的是,做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實質動手規劃與執行,只有畫藍圖是不夠的~~~(其實最後這句是我最深的感觸) 這幾年聽看學了很多,也想了很多,我應該會慢慢把一些東西試著寫下來放到網誌上,歡迎任何朋友在FB或網誌上指教,這些事要越多人討論才有更好的想法~

PTT 歐美影集板板主 online 正式登出!

新上任的兩位板主都順利度過了實習期 我也可以正式辭掉歐美影集板板主了! 一眨眼間五年就過去了, 當初接板主時, 想說只是看到都沒人想要接手當時正在混亂中的歐美影集板, 所以我好管閒事的個性又跑出來參選, 原本以為只會接個1年就換人當, 或是會被板友們罷免下台,哈, 但真沒想到最後竟然一口氣當了超過五年, 這五年當中,我從美國回到臺灣, 也從博士生 online 中正式離線, 甚至還步入了幸福婚姻生活~ 所以當板主的這段時間,可能也會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五年吧! 當板主這段時間其實學到很多東西, 所以想想還是寫篇文章留著當紀錄吧。 1. 當 PTT 板主有很多福利? 並沒有! 這五年當中我只有被邀請參加過一次電影試映會(English Vinglish 救救蔡英文) 還有一次是 Portico Media 邀請的影集試映會, 其他什麼都沒有~~~~ 所以請大家不要對 PTT 板主抱持什麼幻想了, 好吧,也許歐美影集板平均上線人數 200 人還算是小板, 所以這些福利不會跑來找我。 喔,這不是福利, 但我覺得去公視辦歐美影集板板聚是件很酷的事情, 然後有一年年底還被公視找去以板主身份錄一小段募款影片, 這經驗更酷,但希望影片播出的那個時段的募款狀況不要特別差啊 XD 不過,也很可惜我沒有把握住機會,把跟公視這條線持續聯繫住, 不然歐美影集板應該可以玩更多有趣的活動 我個人覺得最大的福利就是: 我老婆當初因為聽到我是歐美影集板板主, 所以多看了我兩眼又多聊了幾句,最後不小心被我騙走了吧,哈哈哈。 2. 認真說,當板主還學到什麼? a. 一切都回歸到現有規定來走,判決標準一致,絕對不要被個人好惡影響決定 五年中我也收過被浸水桶板友寄來內容罵得很難聽的私信, 其他某些板友偶而也會有一些針對板主的推文, 但因為我確定我的判決是照板規走, 所以他要罵就隨他罵吧,我也不需要什麼特別回應,一切問心無愧。 b. 千萬別被群眾的言論風向帶走 還是跟上一點相似, 如果捫心自問確定自己的決策是正確的, 就要堅持下去,不要被板友們的風向帶走, 如果因為板友說要罰誰就罰誰,要浸誰水桶就浸誰水桶,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稱職板主該做的事。 c. 錯了就要承認! 雖然上面一直說要維持自己的管板風格

[推廣] 由超熱血爵士樂推廣者 - Jerry Hsu 建立 的 Midland Taiwan Jazz Club

推薦的好東西當然要寫在最上面: MTJC-Midland Taiwan Jazz Club https://www.facebook.com/MTJCMidland-Taiwan-Jazz-Club-733041106786852 Jerry Hsu  很熱心地為了支援尼伯特賑災, 特地舉辦一個募資預購的活動 MTJC 16 - live album for Taitung , 將製作一張現場錄音專輯給大家認購,並將專輯收入捐出(詳細資訊請參考上方連結), 目前預計預購數目達 80 張就達到門檻, 所以請各位朋友們多多支持! 最後還有一件重要事, JazzInfo 原本一直有在將台灣爵士樂表演整理放到JazzInfo 的  Google Calendar 上供大家查詢, 不過這一年來我實在太多事而導至於已經有一大段時間沒在更新, 但因為 MTJC 也有將這些表演資訊放到 Calendar 上, 所以在經過 Jerry 同意後,以後我會將 MTJC 的表演資訊也放到 JazzInfo Calendar 上, 也就是說,我們兩邊的資訊將會同步,希望可以給大家更容易更完整的表演資訊! 關於爵士樂表演資訊, 同時也要推薦  Tammy Tang  做的手機app:  AROUND TAIPEI 台北爵士現場走透透  !

網路收藏書櫃改用 Readmoo 分享書的新服務了,歡迎來加好友!

https://share.readmoo.com/mooer/mzgpldtgo/bookshelf/shihfengchiu/total 原本我是 aNobii 的愛好者,因為他有很方便的條碼掃書直接進個人書櫃的功能, 不過不知道是怎樣的問題,他的手機app也常跟 aNobii 同步不到, 前一陣子正好看到 Readmoo 推出這個新的 Readmoo 分享書的服務, 有掃描條碼功能、手機app及匯入 aNobii 書櫃的功能,就決定跳槽到 Readmoo 來了。 如果有人已經有使用這個服務或是正要開始用,歡迎來加好友!